
从今天这节课开始,我们要进入到一个新的篇章中——教学篇。
在这个篇章中,我将会逐步和大家分享,我们如何从研读一段经文开始,到最终将其变为一堂能够进行有效教导的课程。
从经文到课程,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步骤——

1、研读经文
经文本身是什么意思?
对经文的观察,解释和应用。
2、确定主题
我在这堂课要教授的主题是什么?
从经文总结和确定出要教授的主题。
3、建立桥梁
我们应该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作出回应?
4、组织讲章
课程中应当包含哪些内容?
5、教授课程
如何在课堂上教授我所预备的内容?
前四个步骤属于预备(preparation)阶段,最后一个步骤属于教授(presentation)阶段。四项内容是关于预备(preparation),最后一项内容是关于教授(presentation),这说明什么?
在最初的课程中,我曾和大家分享过,进行有效教学的三个关键,其中之一是“认真预备课程”。当我们想到一个好的教导时,很多时候我们想到的是教师教授课程的过程,内容很扎实,风格很活波,表达很流畅,展示很精彩,等等。但实际上,这一切都源自于一件事,那就是教师在教授课程之前有没有进行认真备课。

为何我们需要认真备课?至少有两个原因:
第一,一个认真备课和一个不认真备课的教师所教授的课程,其效果会有巨大的差别。如果你听过足够多的主日信息,主日学课程和小组查经,你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。有效的教导其实并不取决于教师是否读过神学,掌握了多少专业知识,拥有怎样的属灵恩赐,一个没有读过神学的信徒,只要他愿意认真预备,同样可以进行有效的教导。但反过来,如果一个有知识,有学历,有恩赐的人在教课之前没有认真预备,那么他很可能会教出一堂毫无益处的课。
第二,作为教导的人,认真预备是我们在神面前应尽的本分。要知道,无论是旧约还是新约,神最在意的一件事情就是人如何对待祂的儿女。不认真备课的教学对神的儿女而言是一种敷衍,这是在浪费神儿女生命成长的宝贵机会。所以,我们需要看重认真预备这件事。所以,对于教师而言,认真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,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。
那么现在,我们就进入到“研读经文”的主题中——我们如何能够掌握某段经文本身的意思是什么?
接下来,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有效的查经方法——归纳式释经法。
归纳法(Inductive)

归纳(inductive),要求读经者必须先认真查验经文中种种细则证据(观察),然后再把解释(解释)和结论(应用)建立在经文的细则证据之上。归纳法是一种相对更加客观的读经方法,它让读经者成为倾听经文说话的人,而不是对着经文说话的人。
归纳法包含三个主要步骤——
1、观察(Observation)
觀察是看清事情真相的藝術。觀察需要我們做到認真,精確,恆久,對所觀察的對象進行細緻入微的查考。

请注意看这张图片30秒钟,认真观察这张图片上的每一个元素。

现在,请回答问题——

是不是很难?
但是,如果之前我是請你照着这张图片把它画下来,然后再请你回答这些问题,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很轻松地回答出来,为什么?因为绘画時的观察会让我们看到我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,发现平时未发觉的事物。
實際上,读经的观察也是如此。曾有一位神学院的教授说:“读圣经就要像读情书一样”。"Reading your Bible should be like reading your love letter."
你以前是怎么读情书的?
一个字一个字地看,一句话一句话地看。双目如炬,炯炯有神,眼睛发出来的光都快要把这封情书给穿透了。并且你会反复思想,她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她用这个词是什么意思?这个部分的字迹好像比较潦草,这体现出她怎样的心情?为什么这段话她擦掉又重新写?她原本写了什么?后来又改成了什么?她当时的心里状态究竟是怎样的?如果你的阅读理解考试都按照这个标准做,你肯定得满分。
所以,我们在进行读经观察的时候也要如此——认真,精确,恒久,对所观察的对象进行细致入微的查考。
那么,我们具体可以如何做?
1、观察体裁
这段经文属于什么体裁,如何处理这个体裁?
2、观察段落
议论文
主旋律和变奏是什么?(注意逻辑的变化)
诗歌
主旋律和变奏是什么?(注意情感和圖像的變化)
故事
故事的背景,人物和情节是什么?
故事的开端,发展,结局是什么?
箴言
这段论述中的句子是独立的,还是互相关联的?
如果是互相关联的,是对比,是排比,还是补充?
异象
这幅画面是写实性的,还是象征性的?如何正确解释?
3、观察字词
字词是一篇文章中最基本的单位,明白单个字词的含义,才能明白整个句子的含义。
例子1,诗1:3
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,
按时候结果子,叶子也不枯干。
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。
一个蒙福的人,凡他所做的尽都顺利吗?这是否符合圣经的例子,是否符合实际生活的例子?神大大赐福的人,例如亚伯拉罕,摩西,大卫,他们所做的尽都顺利吗?好像不是这样。所以,需要进一步查考这个词的含义,原文圣经中的意思是“繁荣,昌盛”。无论他做什么,无论他享受福乐还是遭遇祸患,他的生命都能够从中收获益处,不断成长发旺。
例子2,罗9:4、5
4他们是以色列人,那儿子的名分、荣耀、诸约、律法、礼仪、应许都是他们的。5列祖就是他们的祖宗,按肉体说,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,他是在万有之上,永远可称颂的神。阿们!
“礼仪”是什么?似乎不是很清楚。因此需要进一步查考,原文的意思是“敬拜”。在摩西律法中,神对选民的敬拜有分别为圣的要求,用什么样的祭坛,献上怎样的祭物,在什么时候,什么地点,等等。
但是,进入应许之地后,以色列人很快就开始效法迦南人的偶像崇拜的敬拜方式,他们开始修建异教的祭坛,用异教的崇拜方式,甚至把自己的儿女烧死献给假神。
例子3,得2:20
拿俄米对儿妇说:“愿那人蒙耶和华赐福,因为他不断地恩待活人死人。”拿俄米又说:“那是我们本族的人,是一个至近的亲属。”
“至近的亲属”是什么意思?为什么拿俄米会特别提到波阿斯的这个身份?她有了怎样的想法?
2、解释(Interpretation)
解釋即是重造,是賦予某事物生氣,使其再度生動活潑起來。簡單來說,釋義就是搞清楚聖經作者要向我們傳遞什麼觀點。

在托斯卡尼尼成功指挥了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後,他受到了乐团成员的热情赞扬。當掌声平息后,他说:“各位,那不是我,那是贝多芬。”其實,這就是释经者的目标——讓聖經的原意重现。
有一次讲道的时候,我和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,叫做卖琪的礼物。簡單來說,它講述了一對貧窮夫妻為彼此準備聖誕禮物的故事:丈夫賣掉了手錶,為妻子準備了一把梳子。妻子賣掉了頭髮,為丈夫準備了一條表帶。這是一個溫馨的,頌揚彼此付出的愛情的故事。

讲完了,我们有小组分享的时间。有位弟兄说,透过这个故事,我学到了一个道理。大家问他,你学到了什么道理?他说,两口子过日子,一定不能太穷,贫贱夫妻百事哀,金钱是婚姻的重要基础和保障。也许,这是一个正确的道理,但这大概不会是作者欧·亨利要表达的意思。
那么,我们如何解释经文?
Step1,经过观察,这段经文是关于什么的?
你永远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去回答——
这段经文是关于神的什么?
又是关于人的什么?
Step2,作者表达出怎样的观点?
關於神,作者的觀點是什麼?
關於人,作者的觀點是什麼?
在解释的过程中,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是回答关于“why”的问题。
· 为什么作者提出这样的观点?
· 为什么我们应该认同这个观点?
· 如果认同这个观点会怎么样?
· 不认同这个观点又会怎么样?
在耶穌平息風暴的故事中,思考關於“why”的問題——为什么我们应该信靠耶稣?特别是在艰难的环境中?在艰难的环境中,如果我们信靠耶稣会怎样?在艰难的环境中,如果我们不信靠耶稣又回怎样?
3、应用(Application)
將“解釋”合理應用在實際的處境和生活之中。應用在古代的經文與現代的生活之間成功搭建起了一座橋梁。除此之外,它是我們讀經的終極目的。

正如提后3:16、17所说的:
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,于教训、督责、使人归正、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,叫属 神的人得以完全,预备行各样的善事。
我们读经的目的是,生命改变成长,能够行各样的善事。不仅仅是为了获得information,而是为了transformation,在生活中活出神的真理。
但是,在应用之前,对我们总结出来的解释,我们需要问一个很重要的问题——这段经文的所传递的真理和意义,是普适性的,还是地方性的?
例如,路得记中记载路得跟随拿俄米回到伯利恒之后,她跑到别人的田里去干吗?拾取麦穗,波阿斯对路得非常友善,他不仅允许路得拾取自己田中的麦穗,并且他还要从麦捆中抽出一些麦子送给路得。
实际上,摩西律法中有相关的律例:【利23:22】“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,不可割尽田角,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,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。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。”
所以,波阿斯完全遵守了这条律法,并且,他还多走了一里路,麦捆里的麦子也给你。
那么,我们如何应用这段经文?
等我收割麦子的时候,我就完全照着做,对不对?那我们永远也不用理会这段经文了,因为我们又不是农民,我们怎么会有机会这样做?
那么,我们今天如何应用?这条律法传递出来的神的心意是什么?是照顾你身边那些穷困艰难的人。你手若有行善的能力,遇到了这样的时机,就不要推辞。例如,如果你知道教會中有人需要帮助,而你恰好又有帮助的能力,那么你就不要推辞,应当向他伸出你的援手,这是蒙神喜悦的。
寻找优质的资源
1、释经资源
在你自己研讀聖經之後,至少閱讀和參考一到兩本優質的釋經書。優質的釋經書會從更專業的角度幫助你在“觀察,解釋和應用”這三個方面得到更多收穫,它們是非常重要的參考。

例子1,罗11:24
你是从那天生的野橄榄上砍下来的,尚且逆着性得接在好橄榄上,何况这本树的枝子要接在本树上呢!
“这一观点通过一种从难到易的修辞形式加以辩护。如果神能够将吃猪肉、拜偶像、行双性恋的外邦人接纳为祂新约的子民(这是困难的事),那么祂岂不是更能将那些已经拥有儿子的名分、神的荣耀、诸约、律法的传授、圣所的敬拜、列祖的应许,以及与弥赛亚共享血统的以色列人纳入祂更新的约中(相对来说更容易的事)吗?尽管外邦人得以进入,他们是作为橄榄树的“外来”枝子被接上的;而以色列人却可以凭着信心回归到他们自己的橄榄树上。”(SGBC)
例子2,罗11:25
弟兄们,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这奥秘(恐怕你们自以为聪明),就是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心的,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,26于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。
“奥秘的实质是神的救恩计划展开的顺序:现在,以色列是以悖逆和刚硬回应神的福音,但直到外邦人得救的数目满了,整个以色列都将得救(基督再来时成就的)。”(SGBC)
有多少人会得救?第26节中的所有是什么意思?全以色列可能并不意味着每一个犹太人无一例外地得救,正如F. F. 布鲁斯所解释的:全以色列是犹太文学中反复出现的表达方式,它不一定意味着“每一个犹太人无一例外”,而是“整个以色列民族”。这可能是指大量的犹太人群体。通过本章的其他部分,“以色列”一词通常也是这样使用的。保罗经常用它来指以色列的大多数人,与少数信主的犹太人形成对比…许多人认为,保罗可能指的是在最后时刻,犹太人群体会发生大规模的基督信仰复兴——这种情况是可能的。但保罗的措辞也为另一种可能性留下了空间,即犹太人逐渐但稳步地接受基督信仰,直到有更多或大多数的犹太人相信为止。(Keller)
优质的释经书,请在这里找——
如果你习惯看中文,可以用AI翻译软件将其翻译成中文进行阅读。最后,如果你仍然不知道如何寻找优质的材料,请直接联系我。
2、圣经App的原文字典工具

3、用Google进行中英文关键词的搜索

4、AI翻译工具
如果习惯看中文,可以配合翻译软件,将英文翻译成中文。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