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我们要分享的体裁是“故事”。
要学习和教导故事,我们需要掌握三个步骤——
Step1 理解故事
故事通常由三个元素组成——背景,角色和情节。
1、背景(Setting)
顾名思义,背景就是某个故事发生的背景。背景可能包含多重内容,例如,地理位置,人物处境,文化习俗,等等。
例子1 · 神与亚伯拉罕立约
创15:7-10
耶和华又对他说:“我是耶和华,曾领你出了迦勒底的吾珥,为要将这地赐你为业。”亚伯兰说:“主耶和华啊,我怎能知道必得这地为业呢?”他说:“你为我取一只三年的母牛,一只三年的母山羊,一只三年的公绵羊,一只斑鸠,一只雏鸽。”亚伯兰就取了这些来,每样劈开分成两半,一半对着一半地摆列,只有鸟没有劈开。
当神指示亚伯兰要预备“一只三年的母牛,一只三年的母山羊,一只三年的公绵羊,一只斑鸠,一只雏鸽”的时候,亚伯兰的回应是什么?“亚伯兰就取了这些来,每样劈开分成两半,一半对着一半地摆列,只有鸟没有劈开。”
那么,为什么亚伯兰会如此做?他为什么要把这些动物劈开?
因为他知道神要做什么。其实这是当时的人立约的一种方式,并且是各种立约方式中最严厉的一种,叫做“血约”——立约的双方要从这些被劈开的动物中走过,这表示如果任何一方违约,其下场就会和这些被劈开的动物一样。因此,这个约是神对他给亚伯拉罕的应许的保证,神应许亚伯拉罕,祂所承诺的事情必然会成就。在立约的时候,亚伯兰睡着了,是神自己从这些动物中经过的。这表明这是一个单方面的立约,无论亚伯兰如何,神都会成就祂所应许的。
例子2 · 路得记的开端与结尾的背景
路得记 1章
1当士师秉政的时候,国中遭遇饥荒。在犹大伯利恒,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。2这人名叫以利米勒,他的妻名叫拿俄米。他两个儿子,一个名叫玛伦,一个名叫基连,都是犹大 伯利恒的以法他人。他们到了摩押地,就住在那里。3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,剩下妇人和她两个儿子。4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,一个名叫俄珥巴,一个名叫路得,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。5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,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,也没有儿子。
路得记发生的背景,是士师秉政的时期,那是一段充满了罪恶,黑暗与痛苦的时期。路得记的开场也是非常痛苦的,一个家庭,一个丈夫和两个儿子因为遭遇了饥荒,于是搬家到摩押地寄居…一家六口人,三个男人都死了,只剩下三个寡妇,整个故事的开场充满了死亡与绝望的气息。
路得记4章
13于是波阿斯娶了路得为妻,与她同房。耶和华使她怀孕生了一个儿子。14妇人们对拿俄米说:“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,因为今日没有撇下你使你无至近的亲属。愿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声。15他必提起你的精神,奉养你的老,因为是爱慕你的那儿妇所生的,有这儿妇比有七个儿子还好。”16拿俄米就把孩子抱在怀中,作他的养母。17邻舍的妇人说:“拿俄米得孩子了。”
但是,到了路得记的结尾,波阿斯和路得的儿子出生了,死亡转化成了生命。
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?为何在士师秉政的黑暗背景下,路得记能够散发出生命的光芒?当你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,你就抓住了路得记的主要内容。
在故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背景设定。背景设定常常被忽视,但在分析故事时却能带来很大的收获。
使用图片讲解故事背景的一些例子——
2、角色(Character)
故事的第二要素是角色,我们要做的,是尽可能透彻地了解角色。
例如,透过作者提供的信息,透过其他角色对他们的反应,透过角色自己的言语和思想,透过作者,角色自己或其他人的评价。当然,最重要的,是透过角色的行动去了解他们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圣经中的角色往往并非是脸谱化的,而是复杂的,我们无法简单地对其做出好人或坏人的非黑即白式的判断。
例子1 · 雅各与以扫相遇的故事
透过这个故事,你认为雅各是一个怎样的人?
预备,创33:1-3
雅各举目观看,见以扫来了,后头跟着四百人,他就把孩子们分开交给利亚、拉结和两个使女,并且叫两个使女和她们的孩子在前头,利亚和她的孩子在后头,拉结和约瑟在尽后头。他自己在他们前头过去,一连七次俯伏在地,才就近他哥哥。
雅各“举目观看”,这表明他始终注视着远方,他一直在为这个相见的时刻做准备。一个合理的推测是,雅各已经为这次会面在自己的脑海中排演了很多遍——如果以扫这么说,我应该怎样回答?如果以扫这么做,我应该怎样回应?
从雅各对家眷的排列次序来看,他并没有对以扫放松警戒。雅各“自己在他们前头过去”,表示他很清楚,这次不能再逃避,必须面对以扫。
“一连七次俯伏在地,才就近他哥哥”,雅各选择用一种非常卑微的姿态面对以扫。这是他的和好策略,还是他真的对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感到抱歉?
相见,创33:4-7
以扫跑来迎接他,将他抱住,又搂着他的颈项与他亲嘴,两个人就哭了。以扫举目看见妇人孩子,就说:“这些和你同行的是谁呢?”雅各说:“这些孩子是神施恩给你仆人的。”于是两个使女和她们的孩子前来下拜;利亚和她的孩子也前来下拜;随后约瑟和拉结也前来下拜。
以扫的哭,表明他的心软了下来。以扫之前怎么说?
以扫因他父亲给雅各祝的福,就怨恨雅各,心里说:“为我父亲居丧的日子近了,到那时候,我要杀我的兄弟雅各。”(创27:41)
当以扫问起雅各的家眷时,雅各说:“这些孩子是神施恩给你仆人的。”雅各提到了神,他为何要特别提到神的恩赐?这样的言辞可以起到怎样的效果?
当雅各的妻子和儿女来拜以扫时,圣经特别记载,她们是按照次序来拜的。很可能雅各已经事先做好了准备,提前告诉他的妻儿,我一和以扫问安,你们立刻就前来下拜。这样的行动可以起到怎样的效果?
送礼,创33:8-11
以扫说:“我所遇见的这些群畜是什么意思呢?”雅各说:“是要在我主面前蒙恩的。”以扫说:“兄弟啊,我的已经够了,你的仍归你吧!”雅各说:“不然,我若在你眼前蒙恩,就求你从我手里收下这礼物,因为我见了你的面,如同见了 神的面,并且你容纳了我。求你收下我带来给你的礼物,因为 神恩待我,使我充足。”雅各再三地求他,他才收下了。
雅各执意要以扫接受礼物,为什么?
分别,创33:12-17
以扫说:“我们可以起身前往,我在你前头走。”雅各对他说:“我主知道孩子们年幼娇嫩,牛羊也正在乳养的时候,若是催赶一天,群畜都必死了。求我主在仆人前头走,我要量着在我面前群畜和孩子的力量慢慢地前行,直走到西珥我主那里。”以扫说:“容我把跟随我的人留几个在你这里。”雅各说:“何必呢?只要在我主眼前蒙恩就是了。”于是以扫当日起行,回往西珥去了。雅各就往疏割去,在那里为自己盖造房屋,又为牲畜搭棚;因此那地方名叫疏割(就是“棚”的意思)。
雅各为何没有与以扫同住?
结局,创33:18-20
雅各从巴旦亚兰回来的时候,平平安安地到了迦南地的示剑城,在城东支搭帐棚,就用一百块银子向示剑的父亲、哈抹的子孙买了支帐棚的那块地,在那里筑了一座坛,起名叫伊利伊罗伊以色列(就是“神以色列神”的意思)。
注意,“平平安安”是圣经作者的评论,这表示什么?回顾创28章,在雅各的逃亡旅途中,他在伯特利遇见了神,神应许他说:“…我是耶和华你祖亚伯拉罕的神,也是以撒的神…我也与你同在,你无论往哪里去,我必保佑你,领你归回这地,总不离弃你,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应许的。”(创28:13-15)
这表示神实在是信实的神,雅各这回真正地认识到了这一点,他的回应是为神筑坛,纪念神的作为。他给坛起名叫“神,以色列的神”,这表示什么?雅各宣告神是他自己的神,而不仅仅是他爷爷和父亲的神,这表示他与神建立了真实的关系。
透过这个故事,你认为雅各这个角色是好还是坏?
实际上,问题在于,作者真的是要透过这个故事让我们對雅各這個角色做出道德判断吗?这个故事的重点并非在于人的好坏,而是在于神的信实以及人的回应。雅各虽然为此做了万全的准备,其中有很多人的工作,但最终,雅各仍然知道,这完全是神的保守和看顾。
3、情节(Action)
故事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,故事的情节通常遵循“开端,发展,结局”的模式。要把握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,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件事——
矛盾与冲突
许多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着矛盾与冲突展开的,这可能是人与神之间的冲突,也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。
例如,约拿的故事,其中的冲突是神要约拿向尼尼微人传悔改的信息。但约拿一开始不愿意,然后他就往相反的方向跑了。后来约拿去了尼尼微,但他还是不愿意,他对尼尼微人的信息只有一句话:“再等四十日,尼尼微必倾覆了!”(拿3:4)但没想到,就因为这一句话,尼尼微人就悔改了。最后,约拿为这事大大不悦,且甚发怒。这是另一次的冲突。
故事的进展
有些故事是按照情节或场景的发展组织起来的。例如,路加基本上是按照场景的转化来讲述耶稣基督的生平。
故事的模式
圣经中的许多故事都遵循着某种文学模式。
· 个人旅程的文学模式
这类故事模式就像电影中的“公路片”体裁,旅程可能是地理意义上的,也可能是生命意义上的。例如,约瑟的故事就是如此——
约瑟的旅程从父家开始,他是雅各最宠爱的儿子。后来,约瑟被哥哥们卖给了埃及人,他的旅程来到了埃及,在波提乏手下当管家。再然后,约瑟被陷害,近了监狱。后来,约瑟被法老的酒政想起来,开始为法老解梦,之后又成为埃及的宰相。最后,约瑟在埃及和哥哥们相遇,并拯救了雅各一家人。
这个故事在描述约瑟的旅程,但这个旅程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,同时也是生命意义上的。按照Keller牧师的话说,约瑟起初是一个比较“shallow”的人,或者,你也可以说他很单纯——他喜欢穿着父亲给他的彩衣,喜欢向父亲告哥哥的状,做了别人向自己下拜的梦,就口无遮拦地讲出来。这些行动导致哥哥们对他的憎恨越来越深。
但是,经过了后来的一次又一次试炼,约瑟的生命变得越来越成熟。最后,他能够原谅哥哥们。他说:“现在不要因为把我卖到这里自忧自恨,这是神差我在你们以先来,为要保全生命。(创45:5)”所以,约瑟的旅程也是他的生命靠着神不断成熟长进的旅程。
除了“个人旅程”这种文学模式,圣经中还有一些文学模式,例如——
· Happy ending的文学模式(以斯帖记,路得记);
· 試驗的文学模式(亚伯拉罕献以撒);
· 悲剧的文学模式(参孙)…
在完成對敘述文的理解後,接下來,我們對敘述文的學習和教導就要進入下一個階段:解釋故事。
Step2 解释故事
解釋故事的重點在於回答以下問題:這個故事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意味著什麼?我們應當如何回應?
我想要再次強調,正確的解釋一定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解之上的,在正確解釋故事之前,我們需要正確理解故事。反過來說,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理解這個故事,不能理解其中的背景,人物和情節,那麼我們就很難對這個故事作出正確的解釋。
解釋故事包含兩個步驟——
1、確定故事是關於什麼的
首先,這個故事是關於人的。關於這一點,我們需要透過各種細節來更進一步確定,這個故事是關於人的哪些方面。例如,是關於人如何回應神?是關於人悖逆,還是關於人的順服?是關於人的思想和感情,還是關於人的意志和選擇?等等。
例如,在耶穌平靜風浪的故事中,关于人的部分是门徒在风浪中的驚慌,恐懼和驚奇。
其次,這個故事是關於神的。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關於神的哪些事情?
例如,在耶穌平靜風浪的故事中,关于神的部分是耶穌在风浪中的鎮定,以及祂的權能。
所以,解释的第一步,是确定这个故事是关于什么的——关于人的什么,关于神的什么。
2、確定故事要傳遞怎樣的觀點
當你明白了這個故事主要是關於什麼的時候,你就可以進一步解釋這個故事:
· 故事的作者想要藉著這個故事表達什麼觀點?
· 关于人,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?
· 关于神,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?
仍然用耶稣平静风浪的例子,在这个故事中,关于人,关于神,作者试图表达什么观点?
掌握以下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作者的观点——
· 作者是否在這個故事中是站在哪一邊的?
· 作者有沒有直接作出判斷?
· 作者有沒有間接作出判斷?
· 作者在這個故事中強調了什麼?又省略了什麼?
· 角色的結局通常是作者對這個角色的定論,所以,某個角色的結局是什麼?他收穫了什麼?失去了什麼?
· 神在这个故事中的作为是什么?
例如,在以斯帖記中,作者從頭到尾都沒有直接描寫神的作為。但毫無疑問的是,這個故事仍然與神有關。
在決定猶太人命運的那個晚上,波斯王睡不著覺,開始閱讀歷史,他讀到了什麼?末底改曾經護駕有功的記載,於是王決定獎賞末底改。這件事給猶大人所面臨的危機帶來了重大的轉折。
那麼,作者透過這個故事傳遞出怎樣的觀點?
第一,神是做工的神,在人未曾想到,未曾看到,未曾經歷的事情上,神在成就祂的工作。第二,神是信實的神,祂所揀選的,祂必然保守到底。第三,神是掌權的神,即便是外邦的君王,他們的心思意念也在神的手中。雖然神通常不會直接干預人的自由意志,但神會讓一些事情發生,從而對人的心思意念帶來決定性的影響。
Step3 应用故事
学习和教导故事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回应——既然作者的观点是如此,那么,我们应当如何回应?
回应可能包含很多方面:认知上的回应,思想上的回应,感情上的回应,行为上的回应,意志上的回应,等等。
例如,对于门徒经历风浪故事的回应,我们的回应可以是关于依靠耶稣面对令人恐惧的环境。
总结
作业
请阅读创世记42-45章:约瑟与哥哥们向认的故事。
1、给故事进行分段:从情节发展来看,这个故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?
2、试着回答这个问题——
为何圣经作者对这个故事的记载如此详细,前后用了整整四章?你认为作者希望我们如此回应?(我们可以从中学到怎样的功课?)
Comments